清洁取暖要因地制宜探索创新清洁取暖投融资模式
发布时间:2018.06.05
“清洁取暖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,涉及污染防治和能源结构转型升级,需加强全局意识、问题意识、过程意识,因地制宜、分类施策,多方式有机结合、各环节协同推进。”5月22日,在“2018清洁供暖峰会”上,中国经济信息社发布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清洁供暖报告(2017~2018)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,对京津冀晋鲁豫六省(市)供暖清洁化水平作系统分析后得出结论:随着清洁取暖改造不断推进,“2+26”个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的取暖方式正变得更加清洁,群众也享受到了清洁取暖带来的实惠。未来几年,对清洁供暖改造成效进行评估,做好“回头看”,及时总结经验教训,适时调整改造路径、优化配套政策,探索投融资新模式,推进清洁供暖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而现实的意义。
比例变化:六省市清洁供暖比例提升
2017年,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凝聚合力,开启了北方地区从传统取暖方式向绿色、清洁取暖方式的转变。据原环保部此前公布的数据,京津冀及周边“2+26”城市煤改气、煤改电任务已完成474.3万户。其中,2016年改造完成80万户,2017年改造完成394.3万户。此外,山东、山西、河南、河北四省“2+26”城市以外的其他30个城市,还开展了双替代改造150万户左右。这意味着,截至2017年底,京津冀晋鲁豫六省(市)已完成双替代改造逾600万户。
北京市作为首善之区,供暖清洁化水平也居全国前列。《报告》显示,“十二五”以来,北京加快推进“‘1+4+N’+X”清洁供热体系建设,2017~2018年采暖季期间,北京市全市供热面积达8.4亿平方米,较上年增加3000万平方米,并实现了平原地区供暖基本告别燃煤,城六区基本实现集中供热清洁化。预计到2018年,北京将全部完成农村地区的煤改气、煤改电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北京要实现供热面积达到9.5亿平方米,余热和可再生能源供热面积达到7000万平方米,清洁供热比重达到95%以上的目标。
天津市近年来在集中供热规模、技术装备水平、保障能力以及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进步明显。截至2017年,天津市集中供热面积已达4.38亿平方米,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3.7%。至2017年底,累计实现清洁取暖46.6万户,超额完成国家要求的29万户的年度任务。通过居民煤改电和燃煤供热锅炉煤改电两项工程的实施,天津市新增电采暖总面积达到1806万平方米。进入2018年,天津市提出“优先用电”,对具备电采暖条件的,通过蓄热电锅炉、空气源热泵等多种形式,一律全部实施煤改电。
河北省在2017年完成了保定、廊坊18个县“禁煤区”散煤替代全覆盖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该省县城及以上城市集中供热和清洁能源供热基本全覆盖,清洁供热率达到95%以上。
以集中供暖为主的山西省,近年已实施100万户以上集中供热和煤改气、煤改电清洁取暖工程,全省淘汰燃煤锅炉9739台。
山东省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40.9万户双替代改造任务,截至2017年底,该省7个传输通道城市中,有8个20万人口以上县城集中供热或清洁能源供热面积覆盖比例超过85%。
河南近两年也在积极布局清洁取暖方式转变,构建以集中供热为主、其他清洁取暖为辅的清洁供暖体系,逐步提高该省城乡居民清洁取暖率。
路径选择:“煤改电”受推崇
在清洁供热方式中,“煤改电”最受推崇。有统计数据显示,在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改造中,“煤改电”的比例大约达到70%。
在2018清洁供暖峰会上,“煤改电”凝聚了更多人的目光。中国工程院院士、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江亿在会上表示,推进清洁供暖,除了缓解冬季雾霾和改